天府 (成都 · 龙泉驿) 未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成都经开区航空航天产业低空经济协同创新中心

2025年度航空国创科学基金项目申报通知

发表时间:2024-12-31 18:18

为牵引聚集全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创新人才、科学研究等优势资源,储备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基础研究项目,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四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国创中心公司”)作为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的运营公司,正式设立航空国创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旨在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面向航空领域重点技术方向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航空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持续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的沉淀提供开放、持久的原创动力。

现公开发布2025年度航空国创科学基金指南,凡符合申请条件的研究人员均可申报,航空国创中心公司按照相关程序确定资助项目。

一、科学基金概述


科学基金重点资助对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发展具有应用前景或潜在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类别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1.重大项目:针对重点领域开展开创性、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周期不超过3年,单项经费资助不超过300万元;

2.重点项目:开展系统性创新研究,促进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周期不超过2年,单项经费资助不超过50万元;

3.一般项目: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培养独立主持科研项目的能力,激励创新思维、培养后继人才,研究周期不超过1年,单项经费资助不超过30万元。

二、科学基金具体指南


(一)重大项目


1. 3D打印耐高功率吸波材料电磁热协同调控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针对机载高功率射频天线用吸波材料面临“吸波与耐功率”难以兼容的问题,开展3D打印耐高功率吸波材料电磁-热协同调控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提出基于功能单元的电磁-热一体化设计、3D打印吸波丝材配方优化及改性方法,建立大尺寸三维点阵吸波结构高精度可控制备模型,实现耐功率吸波材料综合性能提升,耐天线辐射能力提升一个数量级,完成上机验证和综合性能评价。

2. 航空部件装配容差分配仿真与优化技术研究及工具软件开发

针对航空装配容差分配仿真精度低、耗时长、适应性差等问题,通过装配过程关键特征和参考基准等影响因子的自动识别,开展航空装配过程坐标链/公差高性能仿真与优化,研究航空先进材料部件形变耦合规律的模拟方法、部件形变偏差协同仿真预测方法,建立面向弱刚性零部件和新型材料装配的全链条公差分配与优化模型,实现装配过程中的公差分配、装配成本和装备质量的全局优化,开发高性能航空装配容差分配仿真与优化工具软件,并完成在典型航空部件装配场景下的原理验证和应用推广。


(二)重点项目


1.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钛合金叠层结构精强一体化高低频复合振动制孔技术基础研究

针对飞机装配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钛合金叠层结构制孔出现的刀具热磨损、加工损伤、精度超差、冷挤压工序低效等问题,开展高低频复合振动制孔切屑形成机理、刀具磨损机理、孔表面创成机理及工艺有效性验证等研究,提出精强一体化高低频复合振动制孔方法,建立切屑形态、孔表面微观织构、钛合金孔残余应力场等模型,实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钛合金叠层精强一体化高质高效制孔。

2. 功能涂层大气压等离子体精准去除技术与工艺研究

针对机舱内、外部零件表面功能漆涂层高效率、精准无损伤去除的需求,开展基于等离子体化学的功能漆涂层去除机理研究,提出冷等离子体射流高效除漆方法,研制大口径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发生装置,开发面向功能漆涂层的等离子体精准去除工艺,实现等离子体漆涂层去除技术在典型场景的应用验证。

3. 航空导管无模柔性弯曲成形机理及轴线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非标复杂形状航空导管无法快速精确成形的问题,开展少约束条件下管材三维柔性弯曲成形机理研究,提出管材回弹行为在线主动补偿方法,建立成形工具运动轨迹与导管几何构型映射关系模型,实现变曲率轴线、大圆弧以及复合弯等复杂形状航空导管的精确快速成形。

4. 轻质防隔热承载一体化陶瓷基复合材料纵横加筋壁板制备及失效机理研究

针对高速飞行器防热壁板紧固件数量多、安装施工不便、高温承载能力不足和紧固件孔边应力大的难题,开展轻质防隔热承载一体化陶瓷基复合材料纵横加筋壁板制备及失效机理研究,突破纵横加筋防热壁板整体设计、高精度成形和精密加工装配技术,建立纵横加筋壁板力学失效模型,实现防热壁板的轻质、防隔热、耐冲击和抗氧化功能,提升其装配效率,为高速飞行器的研制和改良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5. 飞机EWIS线缆运行状态建模机理及适航符合性仿真分析研究

针对线缆适航安全性难于定量分析和设计优化问题,开展飞机EWIS线缆适航符合性建模仿真与分析优化研究,阐明布局-变形-运动多模态耦合下线缆位置动力学柔性建模和多因素交联运行环境下线缆物理-功能潜在失效机理,建立线缆运行时多模态耦合和失效预测模型,形成线缆形态多因素交联仿真和面向符合性设计的优化决策方法,研制自主仿真分析系统,开展应用验证,实现飞机EWIS线缆适航符合性仿真分析和优化决策。


(三)一般项目



1. 陶瓷基复合材料耐高温钎焊连接技术研究

针对航空发动机生产制造过程中面临的SiC/SiC复合材料连接接头耐高温性能不佳等问题,开展基于高熵接头组织调控的SiC/SiC复合材料耐高温、高强韧钎焊连接技术研究,通过难熔高熵合金钎料设计,获得“高熵碳化物”+“高熵合金”的耐高温、高强韧特性接头组织,建立能够准确描述多组元界面冶金与扩散行为的理论模型,揭示接头组织对钎焊接头室温/高温性能的调控机制,实现SiC/SiC复合材料的高性能钎焊连接。

2. 3D打印蜂窝复合材料关键零部件高质量精密后处理精整加工技术研究

针对3D打印耐高温PAEK吸波蜂窝复合材料复杂形状零件尺寸精度、装配精度低,加工易撕裂、变形、损伤等问题,开展3D打印蜂窝零件“补芯-凝固”高精密加工研究,探明常温或近常温状态下胶体对3D打印蜂窝孔充填状态及固化的影响规律;揭示3D打印蜂窝复合材料成形规律、零件表面状态演化及调控机理;阐明胶体水溶去除机理、加工对零件精度、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及低应力控制规律;建立刀具种类、加工路线、加工参数和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及服役性能的关系模型,实现关键零部件高质量精密加工。

3. 飞机整体油箱典型结构密封缺陷形成演变机理及等效测试方法研究

针对飞机油箱典型胶螺混连结构密封缺陷演变规律不明、气液等效测试支撑弱等问题,开展典型外载下油箱典型结构密封界面泄漏缺陷形成机理及演变规律研究,建立气体-液体不同介质下的油箱典型连接结构漏率预测模型,提出气体检测漏率驱动的油箱典型结构液密性等效评估方法,实现典型结构多介质漏率预测及气液等效测试、装配工艺优化的胶螺混连结构密封性能提升。

4. 机载雷达电磁敏感边界等效建模及预测方法研究

针对机载雷达电磁敏感边界测试评估问题,系统、深入地开展高维动态电磁环境降维等效构建、机载雷达电磁敏感激励信号集设计、机载雷达电磁敏感边界预测模型构建等内容研究,建立电磁环境降维重构、电磁敏感最小激励信号集、电磁敏感边界预测等模型,揭示电磁环境综合作用下的机载雷达电磁敏感机理,形成机载雷达电磁敏感边界等效建模及预测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机载雷达电磁敏感边界测试评估目标实现。

5. 重载高温极端环境超滑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和轴承服役性能研究

针对航空关节轴承重载-高温耦合极端环境下长效润滑防护问题,开展轴承耐高温本体材料选型、高承载强韧化界面结构设计、宽温域连续有效润滑涂层材料开发,探究极端压力及速度环境下的材料损伤行为,厘清重载-高温工况下瞬时高温导致抗氧化润滑相的超低摩擦行为规律,建立金属基氧化物、氮化物等的重载高速减摩抗磨特性增强机制、作用模型及跨尺度协同调控方法,支撑重载高温极端环境下航空轴承的超低摩擦润滑界面的长效维持目标实现。

6. 4D打印智能结构传感器设计及无人系统的能量收集技术

针对无人系统能源供给不足与长航时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开展基于4D打印智能结构传感器设计与能量收集技术研究,提出集传感与自供能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基材开发方法,建立非接触驱动主动变形机理及多尺度协同设计模型,制备具有优异的形状记忆性能、抗疲劳性能以及优异的电气性能的智能结构传感器,揭示其变形模式与功能响应的映射规律,实现环境振动能的高效收集与转化,提升无人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及智能化水平。

7. 面向氢能源飞行器的氢气超快检测机制与感内算集成结构

针对氢飞行器在特种环境中氢气传感器输出慢、集成度低、环境适应性不足问题,开展氢敏薄膜响应增益机制、感内算智能集成结构设计、集成结构兼容制备方法、超快浓度信息提取方法、特种环境性能测试等内容研究,揭示响应增速感内算运算机理,建立感内算架构响应增速数理模型,形成传感器件内的模拟信号运算方法,研制感内算智能集成氢气传感器,实现氢气浓度超快检测。

8. 机理与数据融合驱动的航空复材构件装配几何-物理准确度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针对航空复合材料构件装配中几何精度与物理性能协同控制问题,开展融合实测数据与结构特征的构件制造偏差场高保真建模、机理-数据融合驱动的装配性能高精度预测、多工艺变量非线性约束下的几何-物理准确度协同控制研究,提出应力均衡化引导的几何-物理性能协同控制方法,建立几何特征-材料特性-装配工艺耦合的装配偏差场传递模型,实现航空复合材料构件高性能装配。

9. 航空零部件全断层高分辨缺陷检测和成像研究

针对航空发动机叶片、阶梯轴等关键零部件多类型缺陷检测挑战,开展电磁耦合传感的检测技术研究,提出一种新型低磁能、高渗透轻结构便携式的全断层传感检测方法,通过构建磁路模型,深入分析结构件、叶片等全断层缺陷分布与电磁场表征机理,开展高分辨传感阵列结构设计,建立不规则缺陷特征与电磁信号的映射关系,优化探头设计并搭建测试样机,实现对航空零部件缺陷有效检测。

10. 多轴疲劳载荷下复合材料结构的多尺度损伤演化机理及寿命评估方法

针对飞机复合材料结构面临多轴疲劳载荷作用下的损伤机理不清、理论模型不足、寿命预测精度较差等问题,开展典型飞机结构用复合材料偏轴、拉扭等多轴疲劳试验研究,结合显微CT技术,揭示多轴疲劳损伤机制及其演化机理,建立多尺度疲劳损伤累积模型及多轴疲劳失效准则,提出数据-机理融合驱动的复合材料结构多轴疲劳寿命智能评估方法,实现对典型复合材料飞机结构多轴疲劳损伤演化机理的揭示,以及疲劳寿命的快速、可靠评估。

三、科学基金成果要求


获资助人员须发表与资助项目密切相关的SCI/EI或国内相关顶级期刊论文,论文署名单位须包括“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四川)有限公司”(英文名称为National Center(Sichuan)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Advanced Aviation Equipment Corporation)且至少为第二单位,未署名的成果不计入项目成果数量。项目相关成果或论文发表须标注“航空国创科学基金资助”或“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Center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Advanced Aviation Equipment Science Foundation”。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由航空国创中心公司和申请者及其所在单位共享,相关实物成果按需放置于航空国创中心公司,具体要求以合同为准。

重大项目需发表不少于5篇论文,申请/授权不少于10项发明专利;重点项目需发表不少于2篇论文,申请/授权不少于2项发明专利;一般项目需发表不少于1篇论文,申请/授权不少于1项发明专利。

四、科学基金申请条件

科学基金面向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开放,具备以下条件的科技工作者可提出资助申请:

1.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作为负责人承担过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突出的优秀青年学者可适当放宽条件。

2.重点支持男性35周岁以下、女性40周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牵头申请科学基金项目。

3.每位申请人限报1项,科学基金申报采用单位集中上报方式,各申请单位至多申报10项,航空国创中心公司将根据申请人的研究基础、拟完成的技术指标和经费申请等情况择优立项。

4.申请人需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科研诚信的法律法规。

五、科学基金申请程序


1.申请人根据科学基金指南填写《航空国创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和《项目信息表》,模板见附件;申报书和信息表内容须为公开,符合相关保密制度和要求。

2.若需进一步了解上述科学基金指南的具体考核指标,请持《承诺书》与联系人线下对接,模板见附件。

3.申报书受理截止日期:2025年1月15日。

4.提交材料说明:申请人需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依托单位统一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航空国创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和《项目信息表》盖章后的电子版发送至联系人邮箱,申报书和项目信息表命名格式如下:申请人单位-申请人姓名-项目名称。

5.航空国创中心公司将组织专家对项目申报书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基金项目在批准后10个工作日内收到办理相关手续并启动研究工作的通知。

联系方式:

联系人:邓老师

电话:18181358628

邮箱:dengwh001@avic.com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西五路306号

附件:

     1.航空国创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  

     2.航空国创科学基金项目信息表   

     3.承诺书

     (获取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本栏目信息查询(1)
首页          业务动态          信息公开          便民服务          互动交流